在唐朝就能徒步走过新疆这条路线,唐玄奘的身体素质到底有多强?
在我国新疆的开放口岸中,被大家广为人知的可能有阿拉山口、霍尔果斯、红其拉甫,这些口岸为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,但提到这个边境地区,大家或许就不一定会知道了。
由于这里是三国交界处,因此被网友们戏称为“一只公鸡打鸣,至少三个国家能听见”的地方,这里就是地处帕米尔高原上的瓦罕走廊。
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,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到中国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,是帕米尔高原中的一段山谷。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。这里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领土,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,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。
说到这儿,大家应该都会忍不住联想,既然这里是华夏与印度的交点,那是否和唐朝高僧唐玄奘有关。事实证明在公元前627年,唐玄奘从长安出发后,一路向西到达帕米尔高原,的确曾经取道瓦罕走廊,然后从这里奔赴古印度那烂陀寺,求取真经。
除了唐玄奘,法显和安世高等多位高僧赴天竺取经,也曾经取道瓦罕走廊。
历史是充满巧合的,在唐玄奘下决定出发的三百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327年,年仅29岁的亚历山大大帝雄心勃勃,梦想将他的帝国从西方延伸到东海。年轻的亚历山大率领他的马其顿大军,一路征服了埃及和波斯后,势如破竹,一路来到了中亚的兴都库什山。
2004年上映的美国好莱坞电影《亚历山大大帝》中,亚历山大身披雪花,连眉毛上都沾着落雪,站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,眺望着雄浑的兴都库什山,在征服了希腊、埃及、印度三大文明古国后,又企图通过瓦罕走廊征服东方。
然而兴都库什山到帕米尔高原一路都山高险峻,海拔在4000米以上,东西群山绵亘,横跨数千公里,对于古代没有取暖装备、又习惯赤足而行的马其顿士兵来说,实在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天堑,亚历山大大帝因此放弃了征服东方的念头,带领大军南下进军印度。
直到如今,想在海拔四千米左右的帕米尔高原上生活下来,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。这里天气变幻莫测。植被稀少,不仅想在这里烧水都很难烧开,就连生火的木材都很难寻觅到,当地人如果要生火,就得用牛羊的粪便。
在瓦罕走廊上,牛羊是非常宝贵的资源,不仅可以吃肉喝奶,粪便也可以作为燃料。耗牛不仅出现在青藏高原上,在这里也非常普遍,牦牛奶会被制作成奶油和奶酪食用,牛羊肉只有在隆重的节日婚礼期间才能被享用。
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塔吉克族,他们淳朴乐观,就像桃花源记写的那样“夜不闭户、路不拾遗”,守护着祖国的边防。
那么瓦罕走廊到底要怎么走呢?我们可以选择帕米尔高原这条线路,从塔什库尔干县出发,一路上经过慕士塔格峰和卡拉库里湖后,沿着中巴友谊公路向红其拉甫方向开去,沿路会看到很多写着瓦罕走廊和公主堡方向的路标,我们打卡拍照的瓦罕走廊标志就在公主堡下面不远处。
瓦罕走廊只有一段在中国境内,旅行者只能开车走几十公里。里面的路就完全是砂石了,道路非常难走,几乎是用一般环境中人快跑或者骑自行车中速行驶的速度前行。也是感受了一把“车在地上跳,人在车上跳,心在体内跳”的滋味。
一路上能看到几个石碑,“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经行处”、“马可·波罗经行处”,到了这里就离边境很近了,不能继续前行。
在瓦罕走廊,一顶毡房就是一座哨所,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。这种爱国奉献的一腔热血,源自塔吉克族牧民对共产党、解放军的无限忠诚,不亲自到达这里就无法感受到。
旅行小贴士
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,可能会有高反,可备一个氧气瓶。
准备厚实的衣物保暖。
需要提前办理边境通行证(边防证)。
更多新疆旅行资讯,请关注我们,想了解更多旅游线路及价格请私信咨询哦~
需要了解新疆旅游线路和价格,可咨询我们!
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。